友情如酒共饮QQ群中
说起孙荪老师,总有一种深厚的情谊,我和他虽不频繁交往,但这种友情就像美酒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醇厚。孙荪老师年长我十几岁,是在少年时期因仰慕他的学识与才华而成为追星一族。他是永城刘河乡人,从十八岁便负笈求学,一直到五十余年,他以文学评论家、散文家、书法家的身份闻名遐迩,是永城人的骄傲。我与孙老师虽同为乡党,但我在永城,他在郑州,我们见面却多有不便,平时仅靠电话和节日问候维系彼此的友情。
2012年的秋天,当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即将出版,我前往郑州校对清样时顺访了孙老师。他异常兴奋,不仅祝贺我,还亲笔题写了书名,为我的作品增添了一抹光彩。在那次拜访中,我感受到了他对文学的热爱,也更加珍惜我们的友谊。
2015年,当我的三卷本历史文化散文《文化永城》、《魅力永城》、《风情永城》完成并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时,孙老师不顾身体状况,即使患有眼疾,也慨然应邀为其作序。他的序言充满了无尽的情感和对我的鼓励,这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他作为朋友和师傅给予的关怀和支持。
为了取回他的序言稿,我带上了两瓶远方朋友送来的酒,以及酂城糟鱼——永城的一道特色小吃。当我们相聚于餐桌前,那份难得的团聚之喜,让我心存感激。我仿佛听见杜甫诗中的话语:“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那句诗如同描绘我们这场偶遇般恰到好处。
尽管时间飞逝,但那段午后的欢宴似乎只用了一瞬间结束。不久之后,他又赠给我一幅书法作品,上面刻着唐代诗人杜荀鹤的话:“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那些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超越语言的理解与共鸣,就像山静云动、惠风广布一样,无声地传达着我们之间的情谊。
后来,当市委领导盛邀孙老师以赋体形式撰写关于永城市历史文化的一篇文章时,他虽然身处治疗阶段,却毅然承担起这个责任。为了写下《 永城赋》,他抱病工作,不懈努力,最终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小品。这份精神让我敬佩至极,同时也更加珍视这段缘分所产生的情谊。
最终,在2016年的春天,当河南省作家协会计划设立太丘古镇创作基地时,他们请求孙利先生向他求助题匾内容为“太丘书院”。这一事务让我们再次重逢,并且延续了我们的友情故事。此刻回想起来,那些岁月里,与你共享温馨笑容,每一次分别,都像是古诗中所述:“山竹绕茅舍,庭中有寒泉;西边双石峰,对望堪忘年。”
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使得“友情如酒”,越发显得珍贵而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