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钱伟长自然之声中的激励者三十分钟让心灵回响
钱伟长,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以其坚定的爱国情怀和对科学的不懈追求,成为了教育界和科研界的一位传奇人物。7月30日,他在上海辞世,享年98岁,这段历史上的巨大损失,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他的重要性。
他一生中的每一步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从弃文从理的决心到成为“两弹一星”元勋,再到倡导的学分制、三学期制,在中国教育改革中留下了深刻印记。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追求知识,不断进步。
1912年出生的钱伟长,在18岁时就以100分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但他并没有选择传统的文史专业,而是决定学习物理。这一切都始于1931年的9月18日,当日本发动侵略行动后,他毅然放弃了历史系的学习,并投身于造飞机大炮的事业。他说:“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这种坚定的信念和行动,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在美国期间,他与著名科学家冯·卡门合作,与林家翘、郭永怀一起参与航空航天领域研究。在博士论文《弹性板壳内禀理论》上,爱因斯坦曾表示赞赏,对此事钱伟长回忆道:“我是中国人,我要回去。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更从来没有对国家丧失过信心。”
二战期间,当伦敦面临德国V1、V2导弹威胁时,丘吉尔请求美国帮助。当时钱伟长正在喷气推进研究所工作,他提出一个计划,让伦敦市中心地面造成被击中的假象,以此蒙蔽德军,使之仍按原射程攻击,从而避免伦敦遭受导弹伤害。这一策略成功实施,使得伦敦得以幸免。丘吉尔曾在回忆录中谈及此事,说:“美国青年真厉害。”然而,这其实是一位中国青年,即后来的我国著名科学家的杰作。
1983年,钱伟长辞去38年的教授职务,只身前往上海工业大学担任校长。在那里,他提出了“三制”,即学分制、选课制和短学期制,这些当时看似前卫但如今已成为主流教改措施。他倡议拆除各系科、专业之间以及教育与科研之间的壁垒,将师资队伍建设、科学学制建设等方面纳入规划,同时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培养。
作为国际知名力的奠基人之一,钱氏命名的一系列力学应用数学成果,如“圆柱壳方程”、“变形原理方法”等,都为世界科技带来了重大贡献。此外,由于其卓越贡献,被誉为“力学之父”。
网友们纷纷沉痛悼念这位卓越科学家的逝世,他们表达了对他的敬意,并希望继承他的精神财富。来自天津网友“昂雷斐特”的诗句:自强不息钱伟长,一生追求光明;老骥伏枥恨更长,为祖国尽最后力量!
随着时间流转,我们也应该牢记前辈们教诲,不仅哀悼,还要继续他们的事业,为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就像陈昌亚所说的那样,“‘三钱’是我们学习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