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青春奋斗的反响与前瞻
文/流沙河
回忆高小初中,国文教师选讲《曾文正公家书》,催人渴睡,记不起讲些啥。校长每周训话,又抬出曾国藩大圣人做榜样,烦死人了。40年代来成都读高中,《曾文正公家书》有廉价本,青年路书摊上摆着呢。本想翻翻,听同学说蒋委员长爱读此书,便决心不看了。50年代做了编辑,又听同志们说此书“透顶”,想看看到底是如何,图书馆里又没有了。跃入60年代,阶级斗争炮火连天,读了罗尔纲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一篇文章,才晓得曾国藩加冠了,是“现行反分子”,觉得这顶帽子有趣。
现今混到六十快退休了,突然瞥见湖南大学出版社精印的《曾国藩家书》,非常吃惊。买一本来瞧瞧。
瞧瞧之后,更吃惊。这家伙,上承三省吾身的祖训,如对待自己的灵魂一般;下开自我批评的先河,不断追求完善自己;时刻不忘修身养德,以道德之光照耀四方;狠抓自己活思想,用坚定意志铸就成功;狠斗私字一闪念,让理性指导行为。
道光二十二年,他三十一岁,从十月初一那天起,就开始撰写日课册——《过隙影》(我联想起“”时者“过电影”),天天在上面写。他写些啥?“每日一念一事,都要记录下来,以便触目克治。”凡日间过恶,无论是言语、行动还是思想,都要留心并改正,一直到终身都不间断。
《过隙影》必须用字字楷体,因为这样才能显示他对自身修养的坚持和努力。不仅如此,还要将这些改变付诸实践。在十月初九日,也就是《过隙影》刚写到第九天,他猛然省悟过去与小珊结仇怨的事错,在当晚即去小珊住处进行深情告别,并且请她吃饭。此后,他们两人恢复如初,这份谦卑和真诚足以表明他的品格。
想那《过隙影》中一定还有很多丑陋的心思或错误,此亦足见他敢于自我批判,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情况下也能勇往直前。这老干部实在让人敬佩!
这家伙,可以说是无限热爱本阶级的最高领袖——道光皇帝。在道光二十五年十月初十日,他以新任翰林院侍讲学士身份,与满朝文武一起跪拜太后,并目睹龙颜(其实看见的是给太后跪拜时高耸的龙臀)。他立刻想到咱们皇上的春秋已高,但仍旧能够种植出八阿哥,再次种植出九阿哥,可见他的身体依然强健。而七阿哥仅八岁,却已经骑马雍容,这都是特大的喜讯,将之函告家人,以分享幸福。他这种忠爱老龙、慕爱小龙的情怀,不禁令人敬畏。
这个人的经历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进士出身,一开始担任礼部侍郎管文教,再次担任刑部侍郎管司法,从未涉及军事。但在咸丰三年,当太平军攻破南京城时,他却选择回到湖南组织湘军,并称这是为了国家大局。这位官员虽然被迫离开京城,但从未放弃对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宁负责的一丝责任感,而这一点让人们感到既可怕又可敬!
这家伙,从战争中学会战争,每战必胜,但从不骄傲。当咸丰四年十一月攻下黄梅县并逼近九江府,他向家人汇报:“现在所处地方声名极好,在百姓中享受爆竹焚香等待款待。”如果这位英雄能一直保持这种状态,那么对于抗击外敌而言,有希望。但遗憾的是,这个伟大的民族英雄始终保持着谦卑的心态,对自己的成就持有戒备态度,“唯力尽人事,不敢存丝毫侥幸之心”。
两月前奉旨署湖北巡抚,并赏戴花翎,而他却提醒家人:“但愿官阶不再进步,只需守住目前的地位。”第二年打败仗后,他继续整顿水师,用鄱阳湖作为根据地,“日夜操练防守”,绝不会松懈。不断巡弋长江,为阻止太平军首尾不能相应而努力奋战。
第三年,即咸丰六年的战局扭转,使得整个局势发生巨大变化,其中两个弟弟也加入战斗带兵作战表现英勇异常。而湘军在东南地区名声远扬,其未来展望广阔然而就在这一切发生之前,他提醒兄弟们:“你们务必要教导下辈勤俭节约,不学习浮华生活。”
相比之下,那些占据南京城内的人物忙着建造王府筑侯宅祈祷坐享其乐,他们完全不同于这个人物所秉持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而洪秀全等领导者则忙于宣布梦境中的神秘指示,将其视为来自上帝的声音。不过,对比他们,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人的形象更具力量,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因此,我认为这个人物确实很可怕很厉害!